本文约3200字,预计阅读时间为10分钟
我们习惯于认为副驾驶是最舒服的位置,通常会给最亲近的人,但你不知道的是,这个位置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安全。 据《1996-2005年重庆高速公路死亡事故尸检总结报告》显示,交通事故中,后排乘客死亡率最低,占17.8%; 驾驶员死亡率位居第二,占21.1%; 死亡率居首位的是副驾驶乘客,占28.8%。 无独有偶,美国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发现:以驾驶座的风险系数为参考,驾驶座后座的风险系数低于驾驶座,但风险系数却较低。乘客座椅的系数略高于驾驶员座椅的系数。 座位。
日前,中保汽车安全指数(C-IASI)发布了2022年新一批车型成绩,其中右侧小偏置碰撞测试车型成绩首次发布- 奥迪A7L。 性能报告显示,奥迪A7L在“车内乘员安全”、“车外行人安全”、“车辆辅助安全”评价中均被评为优秀(G)。 结果,“耐撞性和维护经济性”被评为一般(M)。
01
非歧视性的乘员保护:
首批右侧小侧凸块效果极佳
长期以来,驾驶员侧一直被纳入产品设计的“重点保护对象”。 虽然副驾驶座椅发生碰撞事故的危险系数较高,但并没有像主驾驶座椅那样受到重视。 侧面安全设计有很大区别。 此前美国IIHS测试中,部分品牌出现“左边优秀(G)右边较差(P)”的强烈结果对比,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。
早些年,IIHS等国外机构就开始关注副驾驶的碰撞安全,并在几年前就对乘客侧实施了正面25%偏置碰撞。 在中国,“碰撞测试盲点”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:中保汽车安全指数将于2021年升级评价程序。在车内乘员安全指数方面,对乘员进行25%偏置正面碰撞测试将添加侧面。 ,作为可选测试项目。 根据升级后的评价程序,乘客侧正面25%偏置碰撞试验将从约束系统与假人运动、假人伤害、车辆结构三个方面测试和评价车辆的乘员安全保护性能。
02
优秀的背后:
正面偏置25%的乘客侧通过碰撞的关键
自从中保汽车安全指数推出右侧小偏置碰撞测试以来,主动进行测试的车企并不多。 此前发布的12款车型中,没有一款车型公布过这道“选题”的结果。 奥迪A7L是首款公开发布乘客侧正面25%偏置碰撞分数的车型。
测试结果显示,在25%偏置碰撞后,测试车辆A7L的乘客舱保持了较高的完整性,A柱变形较小,右前门门槛保持了完整的形状,侵入乘客的情况副驾驶的舱室很小。 改善了车内乘员的居住空间,避免了车身结构的压缩损伤。
奥迪A7L能有这样的表现,得益于其高强度的车身结构。 与驾驶员侧一样,乘客侧的A柱、B柱、门槛梁等关键位置均采用高强度热成型钢(高强度热成型钢材料占整车的23%;超高强度钢,超高强度钢,高强度钢的一体化比例达到91%),因此只需25%的接触面和一次碰撞就能承受高速碰撞的冲击时速64公里。
高强度的车身结构是发生碰撞时保护车内乘员的基础,而安全气囊、安全带等约束系统的保护则是减少伤害的关键。 测试结果表明,测试车辆在碰撞过程中,无论是前气囊、侧气囊还是头部气帘均及时展开,覆盖范围也比较充分,使假人头部得到稳定保护; 同时,假人的惯性运动得到了有效限制,没有发生过大的位移。 据了解,A7L头部安全气囊覆盖面积很大,覆盖率超过95%,头部气帘从A柱一直延伸到C柱,几乎覆盖了全部。 在高强度车身的基础保障下,再加上座椅、安全带、安全气囊等约束系统的协同保护,车内乘员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保护。
经过对比,我们发现,无论是碰撞速度(64.4km/h)、评价维度还是测试难度,乘客侧和驾驶员侧正面25%偏置碰撞的评价程序都非常相似。 事实上,从技术研发的角度来看,如果在驾驶员侧能够获得优异的评价,那么在乘客侧实现同等的安全水平也不难; 对于车企来说,真正的困难在于“成本”,如何平等对待左右司机。 车身安全结构与约束系统采用协同设计,保证左右两侧安全性能同样可靠。 针对副驾驶侧25%小偏置碰撞工况,A7l通过强化车身强度、优化约束系统设计,应对各种复杂交通事故。
03
安全性无缺点:
能轻松应对各种工况
除了在乘客侧表现出色之外,奥迪A7L在驾驶员侧25%偏置碰撞、侧面碰撞、顶部压力测试和行人保护方面也获得了优异的(G)分数。
侧面碰撞测试中,重型移动护栏以50km/h的速度撞击车辆侧面,主要考核车辆的侧面防护能力。 本次测试中,A7L的B柱与座椅中心线的距离为19.0cm,比优秀标准高出6.5cm(优秀标准为12.5cm),车身变形较小,乘坐空间居住者相对充裕。 同时,A7L配备的侧面安全气囊和头部气帘完全展开,防止乘员的头部、胸部等与内饰板直接碰撞,减少伤害。
车顶强度试验是检验车辆翻滚时车身结构强度的试验方法。 B柱、A柱、前挡风玻璃横梁、车顶横梁的结构强度都是影响车顶强度的关键部位。 在本次测试中,奥迪A7L的测试质量是载荷质量比达到了5.06,这意味着奥迪A7L的强度足以承受超过自身重量5倍以上的压力。 值得一提的是,大家比较担心的是车顶天窗的安全性,奥迪A7L采用了4层夹层钢化玻璃(同类型天窗大多为3.85mm钢化玻璃),这在行业内很少使用同一水平。 PVB材料不断强化,天窗的多层结构使隔音效果和强度更上一个台阶。
04
行人保护+主动安全:
高科技加持
C-IASI围绕交通事故中的“车辆损坏”和“人身伤害”开展了多项综合测试和评估。 这里所说的“人身伤害”不仅包括车内乘员,还包括事故中的弱势群体——外来人。 C-IASI行人保护测试涉及行人的头部和腿部等重要部位,奥迪A7L也在该类别中获得了优秀(G)的评价。 在行人保护领域,奥迪A7L的轻量化设计充分发挥了其优势。 它的两个盖子、四个门和挡泥板均由铝合金制成。 轻质铝合金可以有效减少车外行人的碰撞伤害。 同时,其全系列均标配主动引擎盖功能。 当行人与行人发生碰撞时,前盖可在20ms内快速抬起,并主动降低前盖系统刚度,保证碰撞时头部不接触硬点,降低头部受伤程度。 而且行人保护系统可以在低速、高速等各种车辆碰撞中准确识别行人和非行人,从而避免行驶过程中因地形、温度、小物体等原因造成的误操作,精准实现“保护”。有行人时会弹出,无行人时不会触发。”
与“最后一道防线”被动安全不同,主动安全是规避风险,防患于未然。 借助先进的智能技术,赋予车辆“主动行动”的能力,有效避免因疲劳、注意力不集中等人为因素引发的交通事故。 。 根据评估结果,AEB功能可以提醒驾驶员前方有车辆、行人、自行车等障碍物,并及时自动制动。 这意味着车辆上配备的前置辅助系统(带自动制动功能)可以预测并干预碰撞风险。 奥迪配置的Side侧向辅助系统还在车道偏离时进行提醒和纠偏,可以对驾驶员进行一定程度的辅助,减少事故的发生。
此外,奥迪A7L的头灯测试也满足了各项测试的要求,彰显了其技术实力。 A7L配备的高清矩阵大灯,可在城市、乡村道路、高速公路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自动调节照明光型,从容应对复杂的驾驶环境; 自适应防眩远光灯,可以避免远光灯造成的眩光,在一定条件下,带来比近光灯更充足的照明范围; 在合适的条件下,激光远光大灯自动启动,远光更具穿透力。
05
低速碰撞表现良好:
即使安全气囊不爆炸也很安全
在C-IASI测试中,有一个专门的评价指标——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指标。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对乘员保护的评估,而是从车辆结构耐撞性、车辆维修性、车辆维修经济性和碰撞兼容性等方面对车辆进行多维度评价。 从C-IASI历年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,安全气囊是否激活是影响测试性能的重要因素。 2020年测试的23款车型中,安全气囊误激活率达到23%。 低速碰撞时展开安全气囊不仅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,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 本次测试中,奥迪A7L的约束系统没有引爆,节省了用户后期的维护成本; 而得益于零件的合理布局和碰撞梁的吸能设计,A7L的低速碰撞最终在耐撞性和维护经济性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绩。 由M进行评估,M是新程序评估的领先奢侈品牌。
综合来看,奥迪A7L在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中获得了MGGG测试成绩,这说明这款车型在安全性能方面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。 尤其是它面对乘员侧25%偏置碰撞的挑战,打消了消费者心中的疑虑,更展现了它的责任和担当。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,汽车的智能化已经到来,人们对汽车的定义和期望也发生了更多的变化。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。 作为上汽奥迪首款量产车,A7L拥有全方位的安全设计,左右无差别的安全理念,高科技辅助系统的加持,换来了出色的测试评价。 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安全工程师对安全的不懈追求,也是对用户的安全承诺。